主办: 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爆料: 0812-33332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12-3333216 举报邮箱: scpzhrb@163.com

标题

新闻聚焦 时政 社会 理论 即时新闻 本土  国内 国际 专题汇总 康养 社区 公益 活动
权威发布 区县 园区 服务 本网直击 融媒体 直播 视频 生活动态 教育 房产 文体 资料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头条
中德佳话:习近平的16个字和默克尔的16年

时间:2021-09-13 来源:央广网

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10日晚同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


这通电话,放在历史的维度看,意义非凡12次

 

这样的交流频次,在中方和西方领导人的互动中,不多见16个字,说清了。


前驻德大使史明德告诉谭主:


 


在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中,中德两国领导人的互访最密切,交流也最多。这将中德双方的关系引向正确轨道,为双方关系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谭主最先想到的,是习近平主席提到的一个词:

 

相互依赖。

 

去年上半年,全球疫情形势严峻,中德一直在谈的,都是抗疫,表示对德国疫情感同身受。

 

力所能及,互帮互助。作为全球主要的制造业国家,产业链深度铆合的中德,合力抗疫的同时,还稳住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身体力行,不独善其身,而兼济天下。

 

与全人类命运相关的,除了疫情,还有气候变化今年以来,中德领导人交流,次次提及。

 

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默克尔在今年4月承诺,2030年之前,德国将彻底弃煤,转而大力投资可再生能源。

 


行动路线清晰,关键时刻对表。更关键的是,谭主发现,中德领导人今年线上沟通有一个共同特点:沟通之前,总会有美国搅局的黑手浮现屡搅屡败

 


会晤后不久,《外交政策》就评论道,欧洲要想保持自己的开放根基,最关键的是展现出竞争力、赢得独立性,与中国加深合作是途径之一。

 

中德高度互信 

担任德国总理16年,默克尔访华12次

这也让谭主想起了一个细节:

 

2012年,欧盟委员会曾对中国光伏产业发起反倾销调查。当时,欧盟市场占据中国光伏出口市场的60%

 

在中方与默克尔的共同努力下,一年后,中欧双方就光伏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协议,这场被称为中欧贸易史上涉及金额最大的摩擦落幕的解决方案。



最近两次通话,习近平主席都提到同一个词:韧性希望同中方加强疫苗合作。

 

去年,最早一批获世卫组织批准紧急使用的新冠疫苗BNT162b2就是中德医药企业共同合作的成果。今年,中国的制药企业还接管了德国拜耳集团的一个生产工厂,专门用于生产新冠疫苗。

 

抗疫的强心剂,中德共同注入。

 

中德抗疫合作“之最”

不仅高速增长,而且相对平衡,有一个细节:中国对德国出口商品总值同比增加21.6%


究其原因,正是习近平主席在通话中提到的一个关键词:

 

用金玲的话来说,这种互补性体现在中国的市场潜力、劳动力优势与德国制造能力、技术优势互补。

 

现在,互补正在升级

不久前,20个德资项目刚刚落户苏州太仓高新区,其中就有中德的绿色低碳合作园区。太仓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郁颖珠告诉谭主:

 

 


太仓高新区和德国企业已经合作了28年,接触的企业从最初的制造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研发型、创新型。要知道德企本身技术过硬,投资选择非常严谨,但园区内80%以上的德国企业都继续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

不止于此。

 

德国南部城市康斯坦茨的主干道上有一座具有浓厚中国古典亭台特色的公交站台,叫“苏康亭”


而这些,都是中德能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优势互补4个词,16个关键字。总结过去,指导未来。

 

前驻德大使史明德告诉谭主:

 

 


这16个字,指清了中德、中欧关系的根本原则和方向,同时,也是中国未来同德国和欧洲打交道所要遵循的原则和方针。



 

大国合作我愿同中方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努力,推动德中、欧中双方致力于通过对话弥合差异,妥善处理分歧。

 

这是对中德关系的信心,也是对大国关系的再定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朔告诉谭主:

 

 


德国之于欧洲,一直是稳定锚的角色。而中德的合作,一直是中欧合作的典范,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合作的典范。



 

 

务实合作,让中德贸易额占到中国与欧盟贸易额的36%

 

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一组对比数字:6年前中欧班列每日仅有两趟列车前往欧洲,而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7377列。,这根丝线将德国与50座中国城市相连,穿过亚欧23个国家的168座城市。

 

一条经济大动脉,正在联通中德,牵动中欧。这种互利合作,让中国在去年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这词,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如果细数欧洲的杂音会发现,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

 

美国把中国定为“战略竞争对手”,欧洲接着就把中国定为“制度性竞争对手”。美国拿人权说事,干涉中国内政,欧盟一些议员也跟着吆喝,紧接着,欧盟实施了近30年来首次在通话中,默克尔总理通报希同中方在联合国等多边框架下加强沟通协调。

 

这句话,意有所指。

 

王朔告诉谭主:

 

 

 


默克尔提及联合国等多边框架,表达的正是对美国单边主义行动和只顾及自身利益的不满。



 

了所谓“美国回来了”的幻想。连《纽约时报》都在嘲讽:

 

阿富汗的一地鸡毛让许多欧洲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信,他们不能依靠美国来照顾他们的安全利益——无论白宫由谁主导。

 

其实,早在4月份与默克尔总理的通话中,习近平主席就提到过:

 

希望欧盟独立作出正确判断,真正实现战略自主。

 

自我标榜为西方旗帜的美国,并不会考虑欧洲人的利益。最近,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问德国重要目的之一是无论是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利比亚问题,还是中东北非巨变,每一场危机的决定者都不是欧洲,这些地方又全是在欧洲家门口,于是,不免成为受害者。现实在不断地告诉欧洲,如果紧跟美国,你每次都是棋盘上的棋子(be played),而不是棋手(player)。



 


不论美欧走近走远,一个既定的事实是,中欧没有根本利害冲突。美国想再把对华关系的套路移植到中欧身上,已经行不通了。

 

去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主题还是“西方缺失”的原则,又何尝不是对美国的一种提醒:作为大国,要在多边主义的框架下真正承担责任。

 

说起大国,谭主最近在看刚刚出版发行的《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书中有一节论述的就是大国关系,其中有句话,耐人寻味。

 

大国肩上都承担着特殊责任。

 

从这个角度看,中德领导人这通继往开来的电话,值得一些国家再细细品味。


责任编辑:唐波 审核:吴蔚

网站联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