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 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爆料: 0812-33332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12-3333216 举报邮箱: scpzhrb@163.com

标题

新闻聚焦 时政 社会 理论 即时新闻 本土  国内 国际 专题汇总 康养 社区 公益 活动
权威发布 区县 园区 服务 本网直击 融媒体 直播 视频 生活动态 教育 房产 文体 资料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仁和
“搬出”幸福新生活

时间:2020-09-18 来源:非钒钛度客户端



  白墙青瓦、飞檐翘角,一栋栋富有民族风情的楼房整齐排列。8月25日,记者在仁和区务本乡葩地村寒坡岭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看到,有的村民在楼前宽阔的文化广场聊天,有的在楼间打理瓜果,一派和谐景象。

  务本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里的村民是偏远的山上搬迁下来的傈僳族群众,以前住的是土胚房,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业,只能靠天吃饭,生活困难。借易地扶贫的“东风”,寒坡岭组村民搬迁到了集中安置点,住上了新楼房,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多种产业,曾经的贫困户们有了稳定收入,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近年来,仁和区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实实在在为贫困群众谋福利。

  搬出“穷窝窝”

  寒坡岭组是傈僳族群众聚居地,当地居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思想落后,加上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村里产业发展很单一,大家靠自家的几亩薄田,种多少吃多少,生活普遍困难。

  47岁的村民李付珍在大山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由于家里穷,3个孩子都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我希望这样的情况再也别出现在下一代身上了。”李付珍说。

  只有挪出穷窝,才能斩断穷根。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仁和区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推动贫困户“挪窝”,全区易地扶贫搬迁总任务304户1233人。

  葩地村搭上易地扶贫搬迁的“快车”,迅速整理出寒坡岭组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户名单。李付珍主动协助政府工作人员,带头给村里思想守旧的老人做工作。

  “要让贫困户打心里头想搬,让他们真正能脱贫!”葩地村第一书记张廷东说,为了让贫困户踏踏实实搬新家,政府按规定为搬迁的贫困户发放每人17404元的易地搬迁补助,为搬迁户们争取到每户6000元的三峡集团住房功能改造资金,众多福利政策给寒坡岭组的贫困户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易地扶贫搬迁,让梦想照进现实。2018年10月,寒坡岭组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贫困户15户56人全部搬到了新家,住进了“新房”。虽然大家不在老地方生活了,但村民还是在一个寨子里过日子,平日里有事没事这家走走、那家串串,感情并没有因为到了陌生的环境而降温,相反大伙们的幸福指数蹭蹭往上涨。

  “以前住的土胚房开裂、漏雨,住久了还易患上风湿病。现在住上结实、干净的新楼房后,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而且交通也方便多了。”说起搬迁后的生活,李付珍笑得合不拢嘴,全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村民们才搬出了“穷窝窝”。

  为了让群众搬得出、住得好,仁和区对易地搬迁房屋标准质量高标准、严要求,多次组织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到各项目乡镇进行逐户验收。并投资6900余万元修建易地扶贫搬迁基础配套设施项目81个,交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安全饮水到户率100%、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100%、通讯集中覆盖率100%的“三百成绩单”。

  目前,仁和区已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搬迁对象入住率100%。从“土胚房”到“新村寨”,304户1233人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彻底告别老房子,实现安居乐业梦。

  稳住“新生活”

  不光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

  今年60岁的李正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中,他爱人去世得早,又没有子女,随着年纪逐渐变大,李正银下不了地,只能把家中的几分地包给了亲戚,自己主要靠着每月200元的低保为生。

  “搬新寨”需要贫困户们的决心和勇气,“稳得住”需要政府用心与用力。政府在了解到李正银的情况后,就近联系了乌拉风情谷,为其提供了就业岗位,上班步行仅需20分钟。

  “现在我在乌拉风情谷上班,帮忙喂鸡喂猪、打扫卫生,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老板给我包吃包住,每个月有800块钱,生活好多了。”李正银高兴地告诉记者。

  与李正银情况相似的村民贺正芳,家里只有2亩田地,种了几十株桃树,一年的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如今,搬进新村寨,村上给贺正芳提供了公益性岗位,为新村寨打扫卫生、除草等,每月有400元收入。

  “现在的生活,可以说是很幸福了!”贺正芳说,以前有“三愁”:吃也愁、住也愁、行也愁;还有“三不保障”:水不保障、电不保障、路不保障。搬入新房后,这些问题都统统解决了。不仅如此,电视、电磁炉、电饭煲等家用电器,贺正芳家都添置全了。

  寨子搬到了公路边,原本闭塞的交通被打开了,村民们的产业发展也“大变样”。

  “原来我家住在高山上,去我承包的地里路很难走。现在搬下来了,就住在公路边上,方便太多了。”李正才在寨子里算是产业大户,他承包了亲戚的20余亩土地,种植了10余亩杜仲,还有几亩板栗、核桃等经济作物。之前由于交通不便,种出来的作物要想销售出去非常困难,李正才为此非常头疼。

  如今,新村寨紧挨主公路,交通方便不说,政府还专门在公路边修建了农产品交易中心与公厕、公交站台等基础设施。农产品出得去了,外面的收购商也可以进得来,产业发展有了“新盼头”。

  “下一步,我们还将在安置点统一建设畜圈,有效助推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帮助大家增收致富。”张廷东说。

  搬出来不是目的,富起来才是贫困户们的期待。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仁和区还从就业、产业、三产服务业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在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如何富”的问题上铺路搭桥。

  易地扶贫搬迁,搬的是人心,扶的是民心,有了“好房子”,就有了发展与拼搏的“大本营”,有了“好房子”就有了过上幸福日子的希望。

攀枝花日报社融媒体采集中心记者:王南桢


责任编辑:唐波 审核:梁隽

网站联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