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 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爆料: 0812-33332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12-3333216 举报邮箱: scpzhrb@163.com

标题

新闻聚焦 时政 社会 理论 即时新闻 本土  国内 国际 专题汇总 康养 社区 公益 活动
权威发布 区县 园区 服务 本网直击 融媒体 直播 视频 生活动态 教育 房产 文体 资料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最新
一名援非医生的不舍与留念

时间:2019-04-22 来源:攀枝花日报

  转眼间,我来到安哥拉工作已经快两年,期待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和亲人朋友团聚。但当真正要离开时,心中却有许多不舍与留念,以此文纪念我即将告别的援非工作。

  生活单调缺医少药

  这里的生活单调,驻地的空间有限,外出也充满危险。非洲的经历,体验最深的是孤独。每当与家人通信或交流时,一遍又一遍看着家人发来的照片、视频,总感觉看不够,好想快点飞奔到她们的身边,来一个大大的拥抱,抱一下从出生还未见过爸爸的二女儿……

  这里生活贫困、传染病流行、缺医少药。诊治过程中经常因石膏、绷带、纱布、注射器等医疗物品的短缺而延误病情,一些骨折的患者因缺医少药留下终身残疾。 家庭经济较好的患者可以到外面药店买治疗所需的物品,但更多的贫困患者是耐心的等待,有的时候忍不住问他们,为什么(Porque?),得到的回答经常 是:这里是安哥拉(Aqui Angola)。很无奈,我们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诊治患者。

  这里的病人包容性很强,对医生很尊重。每当解除了患者的病痛,让他了解了中国医疗技术水平后,他们都会竖起大拇指,佩服中国的医生。我也越来越体会到本领是硬道理的话,感谢我的恩师这么多年的教导,让我可以在安哥拉顺利开展工作。

  一个夜班接诊患者130多名

  这里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看病难”,医疗队多次组织义诊,去养老院那次让我刻骨铭心。老人看到我们后很兴奋,排队等着看病。有些老人伤口感染很严重, 有些患有颈椎腰椎疾病,有些还有骨关节炎或者股骨头坏死……我们与养老院的负责人沟通,建议送老人去医院进一步诊治,但他说没有这笔经费,无能为力。医疗 队只能凭借自己绵薄之力救治老人。

  这里的工作很辛苦,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中国人、安哥拉人及古巴人一起工作,应对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每个月六七个夜班,一个夜班接诊患者130多名,甚至更多,下夜班也经常不能休息,还得接着上门诊,独立查房、手术,工作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工作苦并没有什么,援非工作是一项光荣的工作,不但能加深中安友谊,传播中国文化,还能锤炼自己的医术,为国家争光。通过努力的工作,我在院领导、同事及安哥拉患者中获得广泛的好评,没有辜负祖国人民及家人对我的期望。

  作为中国人自豪感油然而生

  工作之余,我观看了建军90周年阅兵、参加了大使馆举行的国庆招待会、迎接了“和平方舟医疗船”的到来,协助医疗船完成了义诊工作,还学习了十九大精神等。远在异国他乡,我依然能感受到祖国的强大,这份安全感鞭策着我更加努力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完成援非任务。

  援非任务快结束了,脑海中经常浮现出援非生活和工作的一幕幕,可以感觉出来安哥拉人对中国想要有更多的了解。有一个安哥拉同事找了两支圆珠笔,让我教他 使用筷子,近半小时的时间,他终于兴高采烈地夹起了口罩;有个安哥拉小伙子,见面总喊我师父,说想学习中国功夫,实在拗不过,我教了他自创的一套拳法,他 学得很认真;还有两位病友在病房分享着来自中国的茶,说喝了可以治病;第一次晨会上交班,我用生硬的葡萄牙语交完班后,院长和所有医生都鼓掌了;工作累瘫 时,有些热情的护士会主动帮忙按摩;门诊时,有些患者看到病人多,会主动帮忙拆石膏,还会帮忙维持秩序;诊治儿童时,我经常会发给他们一些糖果,看着小孩 子那一张张笑脸,我会高兴很久很久……

  马上要离开了,心中有很多不舍。同事们对我说:“再工作一段时间吧,这里需要中国医生。”望着他们期盼的眼神,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认识了当地两位会说中国话的医生,他们在中国待了五六年,其中一个医生还会使用微信,我们加了好友在微信上聊天。他的普通话说得非常标准,他说很羡慕中国人的生活,想到中 国工作。听到这些,作为中国人,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祝愿祖国永远繁荣富强昌盛,早日实现中国梦!

  “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秉承这种精神,我们在安哥拉努力工作,加油工作……

  (本文作者系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董泽民 本报记者 程桂英 整理)

责任编辑:阮雨红

网站联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