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 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爆料: 0812-33332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12-3333216 举报邮箱: scpzhrb@163.com

标题

新闻聚焦 时政 社会 理论 即时新闻 本土  国内 国际 专题汇总 康养 社区 公益 活动
权威发布 区县 园区 服务 本网直击 融媒体 直播 视频 生活动态 教育 房产 文体 资料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最新
12万元民族资金引发的“蝴蝶效应”

时间:2019-09-11 来源:非钒钛度客户端

27年前,

一笔12万元少数民族发展周转资金,

改变了一个省级贫困村的落后面貌,

使之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催生了

金沙江干热河谷少数民族地区一个

年产值达数十亿元的水果产业。

这个村就是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

近年来,

攀枝花优质晚熟芒果就是从这里崛起。

W020190910380832138127.jpg


  混撒拉村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幅原面积21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402户,1426人,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6%。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该村是四川省挂牌的省级贫困村,人均收入不到200元。

  自1992年开始发展芒果产业以来,全村现以“芒果+旅游”为主导产业,逐步走上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至2018年底,全村已发展优质晚熟芒果19800亩,产量达到10500吨,年产值达到5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800元,村集体可支配资金20万元。

  如今,走进混撒拉,一棵棵芒果树像一把把绿伞撑开在一片片山坡上,青山绿水间,掩映着一幢幢富有民族特色的小别墅……芒果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子”。

少数民族周转资金孕育出芒果示范园

  全国劳动模范、现已离任的混撒拉村老支书李德回想起当年发展芒果产业的情景时,感慨地说:“如果没有那12万元的少数民族发展周转资金,混撒拉的芒果梦可能至今还只是一个梦想。”

  上个世纪90年代,为了摆脱贫困,混撒拉村支两委苦苦探索着致富之路。在发展芒果产业之前,该村先后发展过蔬菜、西瓜、香蕉、石榴,搞过生猪养殖等产业,均以失败告终。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德组织党员干部通过考察学习、试种等艰苦努力后,决定利用集体荒坡,建设集体芒果示范园。

  但村集体经济是一个空壳,购买水泥、钢管、树苗等建设物资的资金从何而来?没有资金,一切都是空谈。1992年,市、区民宗部门得知混撒拉村面临的困境后,通过调查、论证,将省民委下达的一笔12万元少数民族发展周转资金“借”给混撒拉村。有了资金,村支两委发动村民自带干粮上山,投工投劳,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在500亩荒山上建起一个设施较为完善的标准化芒果园,成为攀西地区迄今为止唯一的集体果园。

芒果示范园催生了支柱产业

W020190910380831835990.jpg

  通过建设集体芒果示范园,村民提供了示范试验、技术培训的直接载体。村民从不想种到主动种,从不会种到成为种植芒果的行家里手……观念一变天地宽,昔日干热河谷的秃岭荒坡变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通过多年的努力,混撒拉村探索培育出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质晚熟芒果新品种,并申请了“混撒拉牌”“仁和牌”等注册商标,获得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农业部热作名优基地等名号,取得了中国“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等证书。

  同时,村里还成立了攀枝花市德益果品开发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和“支部+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在全村推行培训指导、生产资料、品牌注册、产品包装、市场销售“五统一”管理,并将芒果销往哈尔滨、乌鲁木齐、西安、北京、武汉、上海、重庆等地,甚至返销至广东、广西和海南等芒果主产区。

  今年,混撒拉村的芒果种植大户纳世莲种植了100亩芒果,品种主要以凯特、吉禄为主,她自己既是果农也是果商,一年下来收入比较可观。

  为了种出品质好的芒果,混撒拉村除加强芒果种植户技术培训,还禁止农户使用农药、化肥,积极推广“畜禽+沼气+芒果”的有机循环模式,在果子上市前,使用农药残留检测仪检测农残是否达标,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芒果。

  截至目前,混撒拉村所在的大龙潭彝族乡芒果规模已达8万多亩,全区发展芒果20余万亩。据相关统计显示,芒果已成为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柱产业和“绿色银行”。

撬动整合资金保障产业发展

  民族资金总量小,一个支柱产业仅靠民族资金的投入是不够的。如何发挥民族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子”作用,撬动整合其它资金的投入是关键。

  实际上,混撒拉芒果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混撒拉村水源点低、芒果种植点高,芒果的灌溉成大问题。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雨旱分明,旱季持续时间长,混撒拉又是较为典型的缺水村,随着芒果种植规模的快速扩张,每到旱季,用水的难题愈加凸显。

  在关键时候,省、市、区民宗部门以投入100万元民族资金作为“引子”,撬动整合相关部门资金4000余万元修建了金沙江提灌站、大竹河干渠空卡支渠等引水项目。

  在水资源有所保障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又在该村实施了8000亩高效节水项目,完成机耕道硬化18公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激发了村民发展芒果产业的积极性,保障了芒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记者 王南桢

网站联盟

关闭